人员是模块化洁净室的主要污染源
—— 衣物携带的粉尘、皮肤脱落的微粒、化妆品残留等,都可能破坏室内洁净环境。因此,规范进出流程不仅是
“制度要求”,更是维持洁净度的核心防线。以下从 “前期准备”“进入流程”“退出流程”
三方面,拆解模块化洁净室的完整进出规范,确保每一步都能严控污染。

在人员进入洁净室前,需先完成 “人员适配” 与 “认知培训”,从源头减少污染风险:
- 人员筛选:优先选择无影响洁净环境病症(如皮肤病、呼吸道感染)、无随意触碰物品等不良行为的人员;若人员出现感冒、过敏等情况,暂不允许进入,避免飞沫或皮屑增多。
- 个人卫生要求:进入前需确保无化妆(口红、粉底等易脱落微粒)、不佩戴饰品(戒指、项链易藏污纳垢),不穿化纤等易产生静电、散发尘粒的衣物,保持头发、指甲清洁(长发需束起,指甲剪短避免藏尘)。
- 教育培训与登记:所有人员需先接受培训,了解洁净室的污染危害(如微粒对产品精度的影响)、洁净控制原理,掌握进出流程细节;同时实行 “出入登记制度”,控制进入人数(避免人员过多导致微粒浓度上升),记录进出时间与人员信息,便于追溯。
进入模块化洁净室需遵循 “从外到内、逐步净化” 的逻辑,共分 5 个关键步骤,每一步都为减少微粒带入:
- 换鞋存物进入洁净区前,先在 “缓冲更衣区” 更换洁净室专用鞋(鞋底无粉尘、防静电),将个人鞋子放入密封鞋柜;同时将手机、钥匙、钱包等个人物品存入专用储物柜,禁止带入洁净室 —— 避免物品表面附着的粉尘随人员进入。
- 洗手清洁到专用盥洗区,用无磷洁净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(手心、手背、指缝、指甲缝),再用无菌纸巾擦干(避免共用毛巾交叉污染),去除手部皮肤脱落的微粒与汗液残留。
- 穿戴洁净服进入更衣室,按 “从上到下”
顺序穿戴洁净服:先戴洁净帽(覆盖全部头发,包括鬓角、刘海),再穿洁净上衣(注意领口、袖口密封),接着穿洁净裤(裤脚需覆盖专用鞋鞋面),最后戴洁净口罩(贴合面部,无漏气)与手套(指尖无破损)。穿戴过程中,洁净服不得接触地面、墙面或其他非洁净物品,避免二次污染。
- 风淋除尘穿戴完成后进入
“风淋室”,按要求站立在指定区域,双手张开、缓慢转动身体(确保全身无死角),通过高速洁净气流(风速 25m/s)吹除附着在洁净服表面的微粒,风淋时间通常为 10-30
秒(按洁净等级调整,高洁净区风淋时间更长)。风淋完成后,风淋室门自动解锁,方可进入模块化洁净室。
退出流程的核心是 “不让洁净室内的微粒带出,也不让外界污染带入洁净区”,需严格遵循 “从内到外、有序脱卸” 的原则:
- 进入更衣室:不跨区脱服退出洁净室时,直接进入更衣室(不得在洁净区内脱卸洁净服),首先脱下洁净鞋,放入指定鞋架(与进入时的专用鞋分开存放,避免混淆)。
- 脱卸洁净服:按顺序收纳按 “从下到上、从外到内” 的逆序脱卸:先脱手套(扔进专用回收袋,若可重复使用则放入消毒容器),再脱口罩,接着脱洁净裤、上衣,最后脱洁净帽。脱下的洁净服需用专用衣架挂在指定衣柜内(避免折叠导致微粒积聚),若洁净服有破损或污染,需单独标记并送洗消毒。
- 退出缓冲区:无需风淋脱卸完成后,从更衣室取出个人物品,换回个人鞋子,即可退出缓冲区。需注意:若退出后需 “再次进入洁净室”,仍需重新按 “进入流程” 完成换鞋、洗手、穿洁净服、风淋,不得省略任何步骤;而退出时无需经过风淋室,避免洁净气流将室外污染带入更衣室。
进出流程的每一步都需
“严格执行” 而非 “走过场”—— 比如风淋时若随意缩短时间,可能导致微粒未被吹除;穿戴洁净服时若接触地面,会直接带入污染。只有所有人员都理解
“每一步的意义”,并自觉遵守规范,才能真正发挥流程的控污作用,让模块化洁净室的洁净度长期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