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企业产能扩张、工艺升级,不少模块化洁净室需要进行改造装修。但模块化洁净室的改造并非 “简单拆装”,若忽视关键细节,很可能导致洁净度不达标、设备运行异常,甚至影响后续生产。以下结合改造实践,拆解必须重视的 3 个核心要素,帮企业避开改造误区。

模块化洁净室的核心优势之一是 “高气密性”,改造中若破坏密封性,再精密的净化系统也无法保障洁净度 —— 毕竟外界污染物会通过缝隙渗入,抵消空气过滤的效果。改造时需重点关注这 3 点:
- 模块拼接处的密封修复
模块化洁净室由多个预制模块组装而成,改造中若涉及模块增减、位置调整,拼接处必须重新做密封处理:采用食品级或医用级密封胶(根据行业选择)填充缝隙,确保胶层均匀无气泡;对老旧模块的原有密封胶,若出现开裂、脱落,需全部铲除后重新打胶,避免 “局部漏风”。 - 门窗与管线接口的密封检查
改造常涉及门窗更换、新增管线(如电气、通风管),这些部位是密封薄弱点:气密门的密封条若老化,需及时更换,确保关门后无透光缝隙;新增管线穿过模块墙体时,需用防火密封泥或专用密封套封堵间隙,防止空气从管线孔漏入。 - 正压状态的同步保障
模块化洁净室通常靠 “正压” 阻挡外界污染,改造后需重新校准正压值(一般高洁净区比低洁净区高 5-10Pa):若因模块改造导致风量变化,需调整新风量或回风比例,确保正压稳定;可在改造后用烟雾测试法检漏,观察烟雾是否从缝隙溢出,验证密封性是否达标。
模块化洁净室改造常伴随设备更新或新增(如换更高精度的生产设备、加洁净工作台),若设备需求与改造方案脱节,会出现 “插座不够用”“设备产尘影响洁净度” 等问题。改造前需做好 3 步设备规划:
- 提前沟通设备需求,预留配套设施
改造前必须与生产部门确认设备参数:如设备功率(确定预留插座的电流规格)、尺寸(确定模块内安装空间)、管线需求(如是否需要水、气、数据线接口)。例如,新增激光打标设备需预留 380V 插座,且要在设备旁预留局部排风接口,避免激光加工产生的微量粉尘扩散。 - 评估设备产尘产热,匹配净化系统
不同设备对洁净室的影响差异大:产尘设备(如精密研磨机)需单独规划
“局部除尘区”,配套小型 FFU
或排风罩;产热设备(如烤箱、高频电源)需计算发热量,调整空调系统的制冷量,避免局部温度超标。若未提前评估,改造后可能出现
“洁净区局部粉尘堆积”“温度失控” 等问题,还需二次改造。 - 设备存放与试运转:避免污染与隐患
改造期间,待安装的设备需存放在洁净室外部的缓冲区,且要做防尘包裹(用防静电
PE 膜覆盖),避免设备自带粉尘带入洁净区;设备安装后,不能直接投入使用,需先空载试运转 24-48
小时,同步监测洁净室的微粒浓度、温湿度,确认设备运行不会破坏洁净环境后,再正式启用。
模块化洁净室改造的核心原则是 “边施工、边控污”,若施工无序,很容易在改造过程中引入粉尘、杂物,导致改造后洁净度不达标。需重点做好这 2 点:
- 制定 “分区、分步” 的施工计划
避免全区域同时施工,建议按
“先主体改造、后净化系统”“先非洁净区、后洁净区” 的顺序推进:例如,先完成模块框架的增减,再安装新的 FFU
和风管;先改造辅助区(如更衣间),再改造核心洁净区。每个区域施工完成后,立即清理粉尘、密封保护,防止后续施工污染已完工区域。 - 严控施工过程中的 “污染源头”
施工材料(如模块板材、密封胶、工具)需在缓冲区进行清洁处理(用无尘布擦拭、压缩空气吹尘)后,才能进入洁净区;施工人员必须穿临时洁净服、戴无尘手套,禁止将手机、零食等非施工物品带入;施工废料(如切割后的模块边角料、废弃密封胶)需及时带出洁净区,避免堆积产生粉尘。
模块化洁净室的改造,本质是
“在原有基础上优化洁净性能”,而密封性、设备管理、施工步骤这 3
个要素,正是保障改造后洁净室稳定运行的关键。建议企业在改造前找专业团队做需求评估,将这 3 个要素纳入改造方案,避免
“凭经验施工”;改造后需通过第三方检测(如洁净度、密封性测试),确保达标后再投入生产 ——
只有这样,才能让改造后的模块化洁净室真正适配新的生产需求。